细读《梁家河》,撞击灵魂的感触溢满心间:执着顽强的坚守、坚韧不懈的开拓、为民做事的情怀,需要我深深感悟和不断践行。我深切感受习近平青年时期成长的艰辛与不易,进一步坚定了我爱老、敬老、养老、让夕阳更灿烂的坚定信念。
通过阅读学习,联系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村的岁月,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立足本职,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敬老、爱老、养老,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世上父母养老,替天下儿女尽孝,为人民政府解难。
做为栗子苑爱心老年公寓的院长和党支部书记一定要为老人多办事、办好事、办实事,想老人所想,急老人所急,让夕阳更灿烂。梁家河村山高坡陡,可耕种的田地较少,而在当年那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条件下,群众的最大生活来源就是农田,农田稀少就意味着农民吃不饱肚子,养活不了妻儿老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时任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带领其他知青与梁家河村村民打淤地坝,修筑梯田,打坝大部分都在冬季农闲时节,乡亲们都怕冷不想下水,每次他都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在他的带领下梁家河村建成了14座淤地坝,这么多年一直是梁家河村旱涝保收的聚宝盆。同时,为了解决村民的吃水、照明、打铁、穿衣等生产生活问题,习近平同志还带领知青和村民在村里建立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等,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习总书记是一个心向群众、为民着想,为民办事的人,他在短暂的7年当中用心与群众交往,用生命在劳动,努力改变山村的面貌。
做人、当干部一定要善于贴近群众,懂得感恩。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村待了7年,这7年他与当地群众一起吃玉米团子,住窑洞,睡土炕,打坝挑粪,建沼气,相互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也许是艰难的生活使他们的心贴的更紧。“1975年10月7日,我要上清华大学,走的前一天晚上,村上杀了一头羊,家家户户来代表和我话别,并送我临别纪念——笔记本,第二天早上,我睡起来推开门,外边站满了乡亲们,那一刻我哭了。”在看到这一段时,我的眼眶都湿润了,我感受到了乡亲们对习总书记的依依惜别之情,感受到了他们的厚重情谊,这也让我们大家更加的敬佩和喜欢这个人——习总书记。习总书记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1993年、2009年习总书记曾多次回到延安看望梁家河村的村民,挨家挨户看望乡亲,为他们送去了慰问品,还把患有腿疾的村民吕侯生接到福建,自己掏钱为其看病,他支持建设了梁家河小学、学校过水桥和延川中学教学楼,还给经济困难的群众寄来了钱,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问题。2013年延安遭受了持续降雨灾害,习总书记写信给村干部,说“你们在灾害中积极抢险自救,我很欣慰,让村里的乡亲们过生小康生活一直是我的心愿,希望你们真抓实干,努力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习总书记的话句句体现出他的群众意识,饱含大爱深情。
从我做起,自觉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我面对的老人们,曾经都为家庭、社会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他们老了,生活有困难了,我们更应该孝敬他们,让他们老年幸福。感恩是幸福的源泉,不懂得感恩,就等于没有一颗善于感知幸福的心灵。我们每个人都曾遇到过很多好人,在困境中帮助我们,让我们心存感激,但是扪心自问又有几个做到了回报和答谢呢,说到这里也许我们都会感到很惭愧。所以,从今天做起,我要向习总书记学习,努力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从容和充满爱心地与人相处,与公寓的老人相处,收获更温暖的情感回报。
这本书还让我感受到习总书记与群众之间淳朴深厚的感情。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对你就有多亲。这启示着我,凡是涉及老人利益的事,都必须放在心上、抓在手中,无论多难都要干好、干在老人心坎上。
回顾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岁月,对比梁家河的今昔变化,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时时感受到,梁家河这个坐落在陕西北部的小村庄,深深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是无数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我要将感知感悟到的精神情怀融入思想认知,带入工作实践,努力谱写无愧于赶超大局、无愧于人民嘱托、无愧于人生价值的精彩篇章。